隨著中國兩大面板企業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10.5/11帶線陸續投產,中國的液晶面板產能快速提升,導致全球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下跌,不過由于中國面板企業的成本較低能承受得住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下滑,韓國面板企業則已有點吃不消,三星和LGD紛紛計劃關閉液晶面板生產線轉產OLED面板。
中國面板企業成長迅猛
據IHS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面板企業生產的液晶面板在面積方面占全球面板市場的份額首次超過五成,這意味著中國已成為全球液晶面板最大的生產地,已取得對韓國面板的領先優勢。
從2003年至2009年,是中國面板打基礎的階段。2003年京東方從韓國現代購買一條并不先進的液晶面板生產線3.5代線,由此開啟了它的液晶面板事業,隨后的六年時間它一直都在鉆研液晶面板的生產技術,到2009年的時候它決定開建當時全球主流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華星光電在2009年成立,其通過獵挖中國臺灣的相關技術人才等方式自主研發液晶面板生產技術,也在那一年籌建8.5代面板生產線。由此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這中國面板雙雄就此形成,隨著它們在面板生產技術上的積累,它們已不僅僅滿足于追趕全球先進的液晶面板生產技術,在2015年前后陸續開建全球最先進的10.5/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2017年京東方的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2018年華星光電的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由此中國的液晶面板產能實現飛躍,在全球面板市場的份額一舉達到了上述的全球超五成的市場份額。中國面板企業用16年時間,實現了從追趕到超越的逆襲。
韓國面板企業被迫轉型
在中國面板企業超越韓國之前,韓國自1997年以來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面板生產地,LG和三星則是全球前兩大面板生產企業,2018年京東方超越LG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華星光電則是全球第五大液晶面板生產企業。
隨著中國的面板產能超越韓國,韓國的兩大面板生產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于中國的面板產能在2017年出現躍升,全球液晶面板工供不應求向供給過剩轉變,液晶面板價格也在快速下滑。不過由于中國面板企業的生產技術更先進,中國的人工等成本也較低,201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6.46萬元人民幣,韓國的人均收入為3.14萬美元,這讓韓國面板企業承受著遠比中國面板企業沉重的成本壓力。
此前LGD依靠液晶面板的規模優勢還能維持盈利,三星的顯示部門則依靠中小尺寸OLED賺取的利潤維持盈利,但是到了今年一季度三星的顯示部門由盈轉虧,LGD今年前兩個季度均出現虧損并且虧損呈現虧損擴大的趨勢;相比之下,中國兩大面板企業則保持盈利。顯示出在液晶面板價格下行之時,中國面板企業憑借生產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較韓國面板企業更能忍受面板價格下行帶來煎熬。
韓國面板企業正是有見及此選擇轉型。其中三星早在數年前就已開始向中小尺寸OLED面板、QLED面板技術轉型,中小尺寸OLED面板針對智能手機等數碼電子產品,QLED面板則針對電視這類大尺寸的顯示產品,其早在數年前就陸續關閉液晶面板生產線,近期其正計劃加快關閉液晶面板生產線而開發針對電視等大尺寸顯示產品開發QD-OLED面板。
LGD這幾年主要依靠其液晶面板業務賺取的收入支持大尺寸OLED面板的發展,同時也試圖進入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場,不過中小尺寸OLED面板發展不太順利,其中小尺寸OLED面板先后供應給谷歌pixel手機、華為mate20 Pro手機等都陸續出現問題,其目前的重點放在大尺寸OLED面板業務,其在廣州的8.5代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近期剛剛投產,日前韓媒傳出它計劃進行人員結構調整縮減液晶面板產能而轉向大尺寸OLED面板業務。
當然對于中國面板企業來說,韓國面板企業這些主要競爭對手收縮液晶面板業務并不能因此而松口氣,它們需要在OLED面板技術甚至未來的microLED面板技術上跟上韓國面板企業,只有在面板技術上跟上世界潮流甚至取得領先優勢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否則就只能不斷陷入價格戰的怪圈當中。